
1954年9月,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,毛主席在会上发表讲话时语重心长地说:“我们的海军建设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,我曾登上过军舰,看到许多年轻的20岁战士,也见到了林遵先生……”
作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侄孙,林遵不仅是国民党海军的重要人物,还是一位身负少将军衔的军事专家。当他听到毛主席的鼓励时,不禁热泪盈眶,立下决心要为人民海军的建设贡献力量。
然而,回顾林遵起初的态度,他对于海军建设的工作其实并不热衷。事实上,在他起义初期,开国上将张爱萍多次邀请他协助海军建设,但林遵始终心不甘情不愿。
1949年4月,人民解放军即将展开渡江战役时,毛主席指示三野开始筹建人民海军,并任命张爱萍担任海军司令兼政委。然而,张爱萍带领海军机关人员进驻江阴时,所有人都对海军建设一无所知。张爱萍甚至开玩笑地说,华东海军就像“跛子”一样,国民党和共产党各自只拥有一条腿,必须将这两个“跛子”合并,才能走得稳。
图片
面对这一困境,张爱萍决定向国民党海军的专家求助,特别是林遵。林遵早年曾在英国留学,精通海军技术,且在国民党海军中担任要职。随着渡江战役的爆发,林遵宣布起义,成为支持新中国的力量。
图片
为了建设好人民海军,张爱萍不得不依赖国民党海军的技术支持。在接管林遵及其部队时,张爱萍特别告诫手下要注意人心的凝聚。然而,林遵对与华东海军的合作持拒绝态度。于是,张爱萍决定亲自拜访林遵。
两人见面后,张爱萍虚心请教林遵建设海军的经验,然而,林遵的反应冷淡。他指出,要建立海军,首先需要文化高的人才,而解放军士兵的学历普遍较低,即便拥有军舰,也难以有效操作。对于张爱萍的请求,林遵直言不讳地说:“你们不懂海军的事,最好少管;我的兵你们也不能动!”
看到林遵态度冷漠,张爱萍只得离去。此时,张爱萍意识到,要想真正完成海军的建设,必须赢得林遵的认同。为了表达对国民党海军的尊重,张爱萍决定改变称谓,并努力让林遵意识到,建设人民海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。
长时间以来,张爱萍一直在思考如何做好林遵的思想工作。他最终想到了刘伯承。刘伯承在军中德高望重,因此张爱萍向刘伯承汇报此事,期望他能够劝说林遵支持海军建设。刘伯承答应了,并很快与林遵见面。
图片
然而,林遵依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积极态度,他认为陆军无法领导海军,解放军缺乏文化基础,根本无法建设起一支海军。尽管刘伯承极力说服,但林遵仍然拒绝合作。刘伯承敏锐地察觉到,林遵的真正心思是想要担任海军司令,而不是支持其他人领导。
“那就让他当海军司令呗。”张爱萍轻松地回应道。刘伯承则提醒他说:“那样的话,海军就不是人民海军了。”
最终,张爱萍依然没有放弃,向党中央提出请求,希望能够让林遵担任人民海军副司令员。党中央同意了这一建议,并很快开始了相关的安排。
为了让部队尽快掌握舰船技术,并促进双方的友好合作,张爱萍再次找到了林遵。林遵提出的解决方案虽然听起来有些道理,但过于繁琐,甚至让所有的计划几乎泡汤。
图片
解放上海后,张爱萍带着人民海军机关进驻上海,并了解到许多国民党海军的专业人才仍然散布在上海。于是,张爱萍再次决定请教他们。凭借着平易近人的态度,他迅速赢得了徐时辅的信任,并从他那里得到了海军训练方案。这个方案简洁有效,仅仅用了两个月,第一批海军学员便已掌握了基本的舰船操作技术。
图片
随着消息的传播,林遵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,张爱萍抓住时机,向陈毅提出请求,希望毛主席能够接见林遵等国民党海军起义将领。1949年8月末,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林遵。当毛主席握住林遵的手时,林遵感受到了来自毛主席的巨大鼓舞和尊重。毛主席还特意提到林则徐,称其为全国人民的英雄,并将林遵的起义与林则徐相提并论。
在交谈中,毛主席笑着自嘲道:“其实,我也是国民党人,曾是后补中央委员,只是蒋介石背叛了革命,导致我20多年没能回家。”这番话让在场的人都笑了出来,林遵也被毛主席的宽广胸怀所打动。
图片
在毛主席的鼓励下,林遵深受触动,意识到建设海军对于国家的重大意义,并表示将全力支持海军建设工作。毛主席满意地点了点头,林遵也坚定了为人民海军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掘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